温馨提示:文章已超过4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本文目录
个体户经营所得预缴申报表的填写方法如下:
1. 填写表前,请先确认申报表的类型,根据申报表的要求,准备好相应的资料。
2. 填写个体户经营所得预缴申报表时,需要填写以下信息:
- 经营所得金额
- 经营所得来源
- 从业人员
- 个体户名称
- 经营地址
- 税务登记证号
3. 填写经营所得金额时,应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填写,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应预缴的税款,并填写在相应的位置。
4. 填写经营所得来源时,可以填写多种来源,如租金、工资、投资等,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5. 填写从业人员时,需要填写实际从事经营的从业人员,包括个体户自己和其他员工。
6. 填写个体户名称时,需要填写全称,并在右侧打√确认。
7. 填写经营地址时,需要填写实际经营所在地的地址,并在右侧打√确认。
8. 填写税务登记证号时,需要填写申报表上的税务登记证号,并在右侧打√确认。
9. 最后,检查并确认
小规模季度申报,申报表的填写方法如下:
1、第一个填纳税人识别号,就是税务登记证上面的税务登记证号码。
2、纳税人名称就是公司全称,纳税人名称上面要加盖公司公章;税款所属期限就是你缴纳税款的所属时段,小规模纳税人是一个季度缴纳一次;填报日期就填写当天的日期就可以了。
3、应征增值税不含税销售额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税务局开具的专票金额,二是自己开的普通票金额;按照金额填写即可 。本期数就是这个季度的,本年数就是从1月1日到这个季度的;应税货物及劳务是销售货物或者提供修理修配劳务取得的收入,应税服务是指营改增后的项目。
4、本期应纳税额就是根据收入计算的税额;本期应纳数额减征额就是符合减征条件的收入;本期应纳税额合计就是本期应纳税额-减征额;本期预缴税额就是在税务局开具票据的时候缴纳的税额;本期应退/补税额就是你多缴纳的或者少缴纳的金额。
5、办税人员就是去税务局缴纳税款的人;财务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按税务局登记人员填写;联系电话留一个可以联系到的负责人电话即可,剩下的需要税务局填写。
6、附列资料也按照上面的填写即可,注意要加盖公章。
首先需要在财务软件上计算出本季度的经营收入,月开票收入不超15万元,季度开票收入不超过45万元,免征小微企业增值税和相关的地税(城建税、地方教育费、教育费附加)在电子税务局申报系统填写本季度开票收入,不够45万元免征增值税和地税!
1、小微企业季度增值税申报表按季填写,如所属期填为1-3月。
2、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填表说明:
(1)第1栏“应征增值税不含税销售额”:录入应税货物及劳务、应税服务的不含税 销售额,不包括销售使用过的应税固定资产和销售旧货的不含税销售额、免税销售额、出口免税销售额、查补销售额。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纳税人,应税服务列的 该栏录入扣除后的不含税销售额,并与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小规模纳税人适用)附列资料》第8栏数据一致。
(2)第2栏“税务机关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含税销售额”:录入税务机关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销售额合计。
(3)第3栏“税控器具开具的普通发票不含税销售额”:录入税控器具开具的应税货物及劳务、应税服务的普通发票注明的金额换算的不含税销售额。
(4)第4栏“销售使用过的应税固定资产不含税销售额”:录入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应税固定资产和销售旧货的不含税销售额,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3%)。
(5)第5栏“税控器具开具的普通发票不含税销售额”:录入税控器具开具的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应税固定资产和销售旧货的普通发票金额换算的不含税销售额。
(6)第6栏“免税销售额”:自动计算得出销售免征增值税的应税货物及劳务、应税服务的销售额,等于第7+8+9栏。
应税服务有扣除项目的纳税人,应税服务列的该栏录入扣除后的不含税销售额。
(7)第7栏“小微企业免税销售额”:录入符合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政策的免税销售额,不包括符合其他增值税免税政策的销售额,小微企业按系统原有范围规则确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不录入此栏次。
(8)第8栏“未达起征点销售额”:录入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未达起征点(含支持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政策)的免税销售额,不包括符合其他增值税免税政策的销售额,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按系统原有范围规则确定。小微企业不得录入此栏次。
(9)第9栏“其他免税销售额”:录入销售免征增值税的应税货物及劳务、应税服务的销售额,不包括符合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和未达起征点政策的免税销售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填报说明规定:
1、第2行“营业收入”:填报会计制度核算的营业收入填报。
2、第3行“营业成本”:填报会计制度核算的营业成本填报。
3、第4行“实际利润额”:填报按会计制度核算的利润总额减除以前年度待弥补亏损以及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后的余额。
此申报表第2、3、4行没有关联的勾稽关系,只是按照会计制度规定“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实际利润额”填报。而实际利润额=利润总额-以前年度待弥补亏损-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
因此,第3行“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而不是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